新郑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殊荣,黄帝故里擦亮文明底色
新郑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殊荣,黄帝故里擦亮文明底色
新郑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殊荣,黄帝故里擦亮文明底色□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延辉 通讯员(tōngxùnyuán)焦勇现 常春杨 刘畅
麦浪泛金的丰收时节,新郑收获了一份(yīfèn)沉甸甸的成果。
这是(zhèshì)一块“金字招牌”。近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jiànshè)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新郑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shuǐpíng)的综合性荣誉(róngyù)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
全国文明城市(wénmíngchéngshì),何以新郑?
新郑是一方历史(lìshǐ)悠久(lìshǐyōujiǔ)、底蕴深厚的(de)人文盛地。8000多年年裴李岗文化、5000多年黄帝文化、2700多年郑韩文化以及(yǐjí)神秘的具茨山岩画文化……在这里,至今仍保留并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行进在时间里,每一寸光阴都刻有(kèyǒu)历史文明的纹理,每一寸光阴都在劲吹时代文明的新风。
作为(wèi)黄帝故里、郑韩古都,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用文化底蕴涵养精神家园。近些年,新郑市稳居河南省县域经济(jīngjì)高质量(gāozhìliàng)发展排头兵,在古今(gǔjīn)交融间彰显“城景共生”的独特魅力。
——绿意(lǜyì)葱茏,秩序井然。
漫步初夏的(de)新郑市中华路,道路两旁绿意葱茏。穿梭的车流(chēliú)在“智慧交通”系统与志愿者的协同疏导下,即便在高峰时段,也保持着井然有序的通行节奏。这条贯穿城市的文化中轴线(zhōngzhóuxiàn),不仅是交通要道(jiāotōngyàodào),更成为市民与游客沉浸式(shì)感受“一步一景、景城相融”和谐之美的打卡胜地。
幸福就在绿水青山(lǜshuǐqīngshān)间。一条条生态水系增添满城(mǎnchéng)灵动,一道道(yīdàodào)绿色屏障(píngzhàng)赋予满城生机。新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郑以绿为底色(dǐsè),结合文化特色,把生态建设融入城乡提质,实施全域生态治理和城市景观建设,建成区先后建设了郑风苑、轩辕湖公园(gōngyuán)等各类(gèlèi)公园游园共81处,县级以上道路廊道建设全覆盖,绿地率达到39.85%,绿化覆盖率达到41.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lǜdìmiànjī)达到17.99平方米,浸绿染碧一城秀,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文脉(wénmài)悠悠,浸润心田。
深厚的(de)文明底蕴,滋养(zīyǎng)着新郑独特的城市气质。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新郑市精心打造“文明实践润民心(mínxīn)”品牌,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阵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近三年来,“我们的节日”“文明探源我来说”等(děng)主题活动累计举办2800余场,超50万人次踊跃参与(cāny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非遗展演等特色文化活动。全市317个(g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域(quányù)覆盖,开展理论宣讲“七进”、移风易俗倡导等活动1.1万场次;发起(fāqǐ)“文明出行”“爱心助老(zhùlǎo)”等志愿服务2.3万次,以贴近生活(tiējìnshēnghuó)的方式(fāngshì)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在乡村治理领域,新郑市(xīnzhèngshì)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乡村光荣榜”评选,辛店镇袁集村“便民堂”、梨河镇前吕村“爱心协会”等特色项目不断涌现,移风易俗成效显著,12个村镇获评省级以上文明村镇。
——民生为基,幸福(xìngfú)满城。
文明(wénmíng)是一座城市最“硬”的(de)软实力,也是人民群众最“真”的幸福感。新郑市始终将民生改善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落脚点,持续提升市民的幸福质感。如今,街角游园星罗棋布,社区环境焕然一新。每当夜幕降临,轩辕(xuānyuán)湖湿地公园华灯初上(huádēngchūshàng),步道上慢跑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沿途草木葱茏,与璀璨灯火相映成趣(xiāngyìngchéngqù)。
近年来,新郑市以“补短板、惠民生”为导向,累计完成148个老旧小区、背街(bèijiē)小巷改造(gǎizào)工程(gōngchéng);城区主次干道(gàndào)机械化清扫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同时,大力推进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充电桩设施,有效破解“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实施道路亮化(liànghuà)工程,照亮群众温暖回家路。
——以人为本(yǐrénwéiběn),智绘新景。
“人民(rénmín)城市为人民。”新郑市始终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核心目标(mùbiāo),坚持全域统筹规划,深度运用科技手段,推进(tuījìn)精细化治理。
从背街小巷的(de)“微改造”到城市建筑的“精雕琢”,每一处细节(xìjié)都彰显着城市管理者提升宜居宜业环境的用心,也在(zài)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市民的文明素养。
作为中华文明(wénmíng)的重要发祥地,新郑市创新推出“文明 +”战略,将(jiāng)文明城市创建与黄帝文化、郑韩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激活城市治理(zhìlǐ)新动能。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强化党建引领,搭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实现了主次干道、公园广场等重点区域问题的智能识别(shíbié)与自动督办,推动市民(shìmín)幸福指数与城市文明程度协同攀升。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新郑市积极探索(jījítànsuǒ)创新治理模式(móshì),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构建“一(yī)平台一库”智能管理系统,整合交通监控、网格化数据资源,实现70%实地考察指标的(de)“云端督导”,累计整改(zhěnggǎi)非机动车违规行为1.3万起。创新推出“公益围挡”“积分超市”等特色治理模式,让施工围挡变身文明宣传长廊,村民凭借志愿(zhìyuàn)服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充分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民生(mínshēng)服务也同步升级,133个村建成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助餐点;社保、医保(yībǎo)参保率超98%;“12345热线 + 网格化”平台高效解决(jiějué)群众诉求316件,满意率达95%,切实让文明创建成果(chéngguǒ)惠及千家万户。
一座(yīzuò)城市(chéngshì)昂扬前行,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离不开丰润的文明滋养。
从历史悠久的(de)郑韩古城到蓬勃发展的临空新城(xīnchéng),新郑以文明为笔,勾勒出“古今对话、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市图景。
“荣获全国(quánguó)文明城市称号,是荣誉更是新起点。”新郑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biǎoshì),未来,新郑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wèi)中心”的发展(fāzhǎn)思想,着力打造以黄帝文化和郑韩文化为特色的 历史文化传承区、全省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shìfànqū)、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提速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临空名市,以实实在在的文明创建成果、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幸福生活可及可触(kěchù)可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延辉 通讯员(tōngxùnyuán)焦勇现 常春杨 刘畅
麦浪泛金的丰收时节,新郑收获了一份(yīfèn)沉甸甸的成果。
这是(zhèshì)一块“金字招牌”。近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jiànshè)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新郑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shuǐpíng)的综合性荣誉(róngyù)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
全国文明城市(wénmíngchéngshì),何以新郑?
新郑是一方历史(lìshǐ)悠久(lìshǐyōujiǔ)、底蕴深厚的(de)人文盛地。8000多年年裴李岗文化、5000多年黄帝文化、2700多年郑韩文化以及(yǐjí)神秘的具茨山岩画文化……在这里,至今仍保留并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行进在时间里,每一寸光阴都刻有(kèyǒu)历史文明的纹理,每一寸光阴都在劲吹时代文明的新风。
作为(wèi)黄帝故里、郑韩古都,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用文化底蕴涵养精神家园。近些年,新郑市稳居河南省县域经济(jīngjì)高质量(gāozhìliàng)发展排头兵,在古今(gǔjīn)交融间彰显“城景共生”的独特魅力。
——绿意(lǜyì)葱茏,秩序井然。
漫步初夏的(de)新郑市中华路,道路两旁绿意葱茏。穿梭的车流(chēliú)在“智慧交通”系统与志愿者的协同疏导下,即便在高峰时段,也保持着井然有序的通行节奏。这条贯穿城市的文化中轴线(zhōngzhóuxiàn),不仅是交通要道(jiāotōngyàodào),更成为市民与游客沉浸式(shì)感受“一步一景、景城相融”和谐之美的打卡胜地。
幸福就在绿水青山(lǜshuǐqīngshān)间。一条条生态水系增添满城(mǎnchéng)灵动,一道道(yīdàodào)绿色屏障(píngzhàng)赋予满城生机。新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郑以绿为底色(dǐsè),结合文化特色,把生态建设融入城乡提质,实施全域生态治理和城市景观建设,建成区先后建设了郑风苑、轩辕湖公园(gōngyuán)等各类(gèlèi)公园游园共81处,县级以上道路廊道建设全覆盖,绿地率达到39.85%,绿化覆盖率达到41.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lǜdìmiànjī)达到17.99平方米,浸绿染碧一城秀,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文脉(wénmài)悠悠,浸润心田。
深厚的(de)文明底蕴,滋养(zīyǎng)着新郑独特的城市气质。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新郑市精心打造“文明实践润民心(mínxīn)”品牌,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阵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近三年来,“我们的节日”“文明探源我来说”等(děng)主题活动累计举办2800余场,超50万人次踊跃参与(cāny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非遗展演等特色文化活动。全市317个(g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域(quányù)覆盖,开展理论宣讲“七进”、移风易俗倡导等活动1.1万场次;发起(fāqǐ)“文明出行”“爱心助老(zhùlǎo)”等志愿服务2.3万次,以贴近生活(tiējìnshēnghuó)的方式(fāngshì)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在乡村治理领域,新郑市(xīnzhèngshì)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乡村光荣榜”评选,辛店镇袁集村“便民堂”、梨河镇前吕村“爱心协会”等特色项目不断涌现,移风易俗成效显著,12个村镇获评省级以上文明村镇。
——民生为基,幸福(xìngfú)满城。
文明(wénmíng)是一座城市最“硬”的(de)软实力,也是人民群众最“真”的幸福感。新郑市始终将民生改善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落脚点,持续提升市民的幸福质感。如今,街角游园星罗棋布,社区环境焕然一新。每当夜幕降临,轩辕(xuānyuán)湖湿地公园华灯初上(huádēngchūshàng),步道上慢跑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沿途草木葱茏,与璀璨灯火相映成趣(xiāngyìngchéngqù)。
近年来,新郑市以“补短板、惠民生”为导向,累计完成148个老旧小区、背街(bèijiē)小巷改造(gǎizào)工程(gōngchéng);城区主次干道(gàndào)机械化清扫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同时,大力推进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充电桩设施,有效破解“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实施道路亮化(liànghuà)工程,照亮群众温暖回家路。
——以人为本(yǐrénwéiběn),智绘新景。
“人民(rénmín)城市为人民。”新郑市始终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核心目标(mùbiāo),坚持全域统筹规划,深度运用科技手段,推进(tuījìn)精细化治理。
从背街小巷的(de)“微改造”到城市建筑的“精雕琢”,每一处细节(xìjié)都彰显着城市管理者提升宜居宜业环境的用心,也在(zài)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市民的文明素养。
作为中华文明(wénmíng)的重要发祥地,新郑市创新推出“文明 +”战略,将(jiāng)文明城市创建与黄帝文化、郑韩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激活城市治理(zhìlǐ)新动能。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强化党建引领,搭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实现了主次干道、公园广场等重点区域问题的智能识别(shíbié)与自动督办,推动市民(shìmín)幸福指数与城市文明程度协同攀升。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新郑市积极探索(jījítànsuǒ)创新治理模式(móshì),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构建“一(yī)平台一库”智能管理系统,整合交通监控、网格化数据资源,实现70%实地考察指标的(de)“云端督导”,累计整改(zhěnggǎi)非机动车违规行为1.3万起。创新推出“公益围挡”“积分超市”等特色治理模式,让施工围挡变身文明宣传长廊,村民凭借志愿(zhìyuàn)服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充分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民生(mínshēng)服务也同步升级,133个村建成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助餐点;社保、医保(yībǎo)参保率超98%;“12345热线 + 网格化”平台高效解决(jiějué)群众诉求316件,满意率达95%,切实让文明创建成果(chéngguǒ)惠及千家万户。
一座(yīzuò)城市(chéngshì)昂扬前行,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离不开丰润的文明滋养。
从历史悠久的(de)郑韩古城到蓬勃发展的临空新城(xīnchéng),新郑以文明为笔,勾勒出“古今对话、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市图景。
“荣获全国(quánguó)文明城市称号,是荣誉更是新起点。”新郑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biǎoshì),未来,新郑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wèi)中心”的发展(fāzhǎn)思想,着力打造以黄帝文化和郑韩文化为特色的 历史文化传承区、全省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shìfànqū)、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提速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临空名市,以实实在在的文明创建成果、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幸福生活可及可触(kěchù)可感。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